中庸麻雀史觀

第二十八章 ~ 特殊和牌論

本章深入地討論「七對子」、「十三么九」與「十三不搭」等各種特殊和牌形。

古典麻雀本來無「特殊和牌形」

古典麻雀初期已有「十三不搭」與「十三么九」,但只限於配牌的十三張, 所以嚴格來說不算「特殊和牌形」,應算是「九種么九倒牌」的極端情形, 屬「偶然類」和種。打古典麻雀,沒有得造十三么九, 要和牌就只有去造「基本和牌形」。

筆者覺得,其實麻雀是不需要特殊和牌形的,因為單純以基本和牌形為目的, 已經可以有很多變化,特別是如果加進了新章造牌麻雀的要素; 特殊和牌形令遊戲規則變得複雜,削弱了遊戲的系統性,而且因為牌形的限制, 造起來較難變通,只有機械性地摸打,其實是頗單調。 「中庸」採用了少數特殊和牌形和種,主要是因為一般流行(即所謂「當然性」理由), 但到底是以基本和牌形為章法的主軸,所以不像一般章法把特殊和牌形的分值評得特別高。

如果說對於差劣的配牌(「爛牌」)的處理方法, 在「九種么九倒牌」與採用「十三么九」為(特殊)和牌形兩者之間, 筆者會覺得前者較乾淨利落,打十三么九只是機械性地摸打,成敗幾乎全靠運氣。 其實去到「中庸」,採用了全帶么,么九類和種的分值亦已調高, 所以即使兩者的規則都不採用,也不會有大問題;爛牌雖然和牌的速度較慢, 但和出便可期待有高分數。

「十三么九」與「十三不搭」演變成「特殊和牌形」

去到古典後期,在一片增值的潮流當中,「十三么九」成為了「特殊和牌形」, 即是可以在牌局的途中和十三么九。本來是配牌的十三張的特殊和牌, 現在變成了跟通常和牌一樣的十四張,於是便要求第十四張成對來做「眼」。

作為特殊和牌形,十三么九有合理難度,所以結果被廣泛採用。 反之「十三不搭」,如果根據本義來當做特殊和牌形,便會明顯太容易, 所以沒有像十三么九般廣泛採用,後來亦更改了和種定義, 要求數牌三色各按 147、258、369 各從一筋,不能隨便雜亂地不成搭子便算。 改變和種定義,當然是因為本義的十三不搭,作為特殊和牌形會太容易, 但今日的雀迷,有很多都不知道十三不搭的本義, 甚至會以為是由台灣牌的「十六不搭」起源,這又是「集體失憶」作祟。(請見 「台灣麻雀」一章。)

「十三么九」的難度與分值問題

坊間往往視十三么九為最高難度的「牌王」,賦予「可以搶暗槓」及「不能被截和」等特權, 但如果透過組合數學來分析,十三么九的難度低於許多其他滿貫或非滿貫和種 ¹, 實戰數據亦顯示同樣結論 ²。 所以中庸自v2.0開始便只評十三么九為滿貫,分值低於「九蓮寶燈」及「四槓子」等的頂級難牌, 去到v3.1更降為半滿貫,與「大三元」及「四暗刻」同級。

歷史上,特殊和牌形常被過高評價,這相信是由於人們都喜愛新奇的東西, 特殊和牌形因為是「特殊」,所以就給予超過其實際難度的評價。 但「中庸」要擺脫這偏袒,所以特殊和牌形的分值不會太高, 甚至還會比其實際難度的價值稍微低了一點, 這是因為中庸原則上以「基本和牌形」為遊戲的中心, 容許不符合基本和牌形的特殊和牌形去和牌已經是優待了,所以和種分值不加反減。 實際上「十三么九」及「七對子」的和牌形,與其說造來辛苦,不如反過來說, 這些和牌形提供了讓某些牌能更方便地和牌的途徑。

概念上,中庸的「牌王」不是十三么九,而是基本和牌形之中最神奇、最完美的牌, 即是「九蓮寶燈」。

「七對子」的起源與發展

「七對子」不及十三么九般普遍採用,一般歸納為新章和種。 有些人會以為日本麻雀或台灣麻雀(及中庸)裏採用的新章和種是起源於日本或台灣, 但其實絕大部份的新章和種都是起源於中國大陸,從大陸流傳出去的; 撇開台灣牌把(特殊和牌形等)十三張的和種定義改編為十六張的不算, 由日本人或台灣人原創的和種絕無僅有,流傳也不普遍。 「七對子」卻身份特殊:有一個可信的說法,其起源不是大陸更不是日本或台灣,而是美國(或美國人)。³ 七對子這個和種, 相信可能是美國人原創,否則也應是主要由美國人來推廣流傳, 在明治時代末期透過美國人傳入日本。

當時的古典章法,是以「基本和牌形」為前提來計副點, 所以七對子沒有辦法計分,於是便乾脆定為100副。(200副滿貫的話,便是半滿貫。) 後來為了遷就日本現代麻雀的「一番起和」及「複式滿貫制」, 便改稱為「50副一番」或「25副二番」,但實際價值不變。 有些人會奇怪為什麼唯獨七對子會有25副的算法,這就是其中由來。

另一方面,因為七對子本來是固定計 100副, 所以自然不會與「自摸和」等加副和種複合加計, 一般亦不加計「清一色」、「門前清自摸」等加番和種。 後來廢除了計副,雖然還有部份的地方規則仍然保留七對子不計複合和種的舊例, 但是多數的新章規則都容許七對子能與部份的和種複合。

「七對子」的難度與分值問題

很多中國的雀迷,都以為七對子比對對和難很多,新章一般給七對子很高的番值, 國標更評為與「清一色」同級的24分。但是對於日本的雀迷來說, 七對子與對對和屬同級難度,這是一般的常識, 實戰數據亦支持這說法。4

從理論面來看,七對子雖然有門前限制,看似較難, 但不要忘記其實牌形比對對和容易很多。例如拿著五對牌,如果沒有暗刻, 便是七對子的一入聽,但是離對對和卻是三入聽。基本和牌形的牌有五面, 七對子卻有七面,面子多其實代表需要跟從其他的牌組合配搭的工夫較少; 例如十三不搭的牌是八入聽,離七對子卻只是六入聽。 所以筆者同意日本人的見解,認為七對子與對對和的難度相若, 七對子就算較難也只是難了一點點,所以中庸給兩者同樣分數也沒有問題。 值得一提的是,七對子的牌組較多,這雖然降低了一般七對子的難度, 但是去到複合和種的手牌,特別是混一色、混么九等難度較高、限制較嚴的和種, 這因素便反而會令到七對子較難,混么九七對子是明顯難過混么九對對和。

其實七對子與對對和這兩個和種,很多時手牌是兩方面都可以造, 結果是看玩家的選擇,會有按章法給那一邊分數高就那一邊會多出現的傾向, 所以同分是合理。筆者甚至覺得這有把一個和種分作兩個來列出的感覺, 所以現在原則上已不會以兩者的相對難度作爲調整分數的考慮因素。 (舉一個怪一點的例,如果我們把「混一色」分開列作「筒子混一色」與 「索子/萬子混一色」兩個和種,那是否就應該給筒子比索子/萬子較高的分數, 因爲前者的出現頻度只有後者的一半?)

七對子難很多、應值很高分的錯覺, 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受了起初七對子的100副的高分的影響,造成先入為主的觀念。


注:
1 : 筆者曾比較「十三么九」與「九蓮寶燈」及「混么九七對子」的難度, 詳細請見筆者私人網頁: home.netvigator.com/~tarot/Mahjong/mj_com04.txt/mj_com05.txt
2 : 「ひいいの麻雀研究」網頁,「2-10-1 統計分析」, www.ix3.jp/hiii/02mahken/2-10-1toukei.htm
3 : 淺見了,「麻雀祭都」網頁,www9.plala.or.jp/majan/han29.html/ippan10.html
4 : 石田滋,「麻雀の勝ち方」,1984,大泉書店,p.173;另見[注 2]


前一章目錄下一章

© 2009 Alan KWAN Shiu Ho